2007年底,广州市政府印发实施了《广州市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和《广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建立起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从2007年12月起,该市利用6个月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首次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状况调查。调查在册的7717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截至2009年底已解决了39915户(约占51.72%)。 为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初提出“加强以廉租住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原定于2012年底前解决7717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的住房问题,要提前到2011年底前全部实现”的工作目标。为此,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广州市住房保障办今年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住房保障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一、拓宽受惠范围,降低廉租住房保障门槛。从今年起,扩大廉租住房保障面,把廉租住房保障收入线标准从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680元(月均640元)以下提高到9600元(月均800元)以下。经测算,保障面扩大后,将有10219户家庭、约3.1万人从中受益。
二、积极想方设法,解决内、外“夹心层”住房困难。“夹心层”解决住房难,是当前住房保障工作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前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今年拟出台一项新制度和试行一个新做法,加快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一是出台经济租赁住房制度,通过租售并举方式解决住房保障范围内超出廉租住房保障,但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的内“夹心层”的住房困难;二是在开发企业建设限价房的基础上,政府参与限价房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和适度保障来帮助超出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又买不起普通商品房的外“夹心层”(以新参加工作人员、引进人才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住房困难。
三、加大储备力度,多渠道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来源。目前保障性住房的用地缺口仍然比较大。为确保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今年将在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储备力度,适度提高建设项目的开发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手段,多渠道、多模式解决用地缺口问题:一是结合我市“三旧改造”政策,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拟挖掘利用历史违法用地建设保障性住房;三是从地铁沿线用地中规划出一定比例的居住用地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 四、提升管理水平,抓紧出台《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试行)》。通过规范保障性住房小区住户的入住行为,努力营造文明、安全、卫生、和谐的保障性住房小区,确保公共住房资源的公平有效利用。同时,市住房保障办在保障性住房小区内设立“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派驻小区服务管理中心”,负责扣分办法实施的具体工作,并对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指导,以提升小区的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扣分办法》已通过市国土房管局公众网站和4场座谈会(分别是专家学者座谈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保障性住房小区所在街道、居委、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工作人员座谈会,小区住户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并由第三方机构对保障性住房小区住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入户了解。座谈会和入户调查结果显示保障性住房小区住户对制定《扣分办法》的出发点高度认可。目前,市住房保障办正根据各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将尽快上报市政府审定。待审定通过后,将进行为期3个月的宣传,并试点运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实施。
五、健全制度建设,抓紧出台《广州市住房保障监督办法(试行)》。通过社会各个阶层和组织对住房保障政策制订、计划编制、土地储备、住房建设、房屋分配和后续管理全过程随时、随地进行监督,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实施住房保障和公共住房资源公平善用。《监督办法》正在广泛征求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待收集意见修改完善后将按程序报批。
通过上述五大新举措,今年的住房保障工作将呈现出新面貌:以面对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廉租住房、面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经济租赁住房、面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和面对中等收入家庭的政府限价房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将更丰富,既重加快建设又重规范管理的住房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广大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将得到更好、更快地改善。(广州市住房保障办 朱颖利,广州市国土房管局 梁镜清) |